德军倾全国之力,动员了大量的人力,组建了数十万人的民兵部队,担当保卫首都的任务。而德国正规军的主力,则在奥得河一带部署了一道防线,阻止苏军进攻柏林。
与此同时,苏军真正的主力也从斯洛伐克和匈牙利进入了奥地利和捷克境内,由于德军主力在柏林一带,奥地利的防守相对空虚,只有1个不满员的集团军(只有4万人)坐镇。
结果,在苏军和保加利亚军的6个满编集团军成功将德军围困在维也纳城内,在连番的猛攻下,将德军整个集团军消灭,占领了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
另一路苏军主力则集结了上百万人的兵力,从斯洛伐克进入了捷克境内,在捷克斯洛伐克游击队的帮助下迅速解放了俄斯特拉发、布尔诺、布拉格等城市,并且随同奥地利的苏军向西推进,兵锋直指德国巴伐利亚地区。
本来,斯大林和朱可夫等人都认为苏军应该倾全力进攻德国首都柏林,以尽快占领纳粹德国的首都,消灭纳粹德国政权。
但曼图洛夫在最高统帅部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柏林对于苏联而言并没有多大的实际价值,因为柏林本身的战略价值不高,经济价值不大。
毕竟德国最重要的军工企业并不在柏林一带,而是在德国西部的鲁尔区,还有德国南部的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地区,就算苏军拿下了柏林,德国照样可以把首都迁往其他城市,继续与苏军抵抗,因为他们还掌握着德国南部和西部的工业设施,为德军生产军备和军需品。
为此,曼图洛夫提出了“先南后北”的战略方案,建议苏军先拿下捷克和奥地利,然后从捷克和奥地利向西推进,进占德国巴伐利亚地区和巴登-符腾堡地区。
当德国失去巴伐利亚和巴登-符腾堡地区之后,他们国内最重要的军工生产基地便会落入苏军手上,毛瑟、梅塞施密特、奔驰、宝马、保时捷等著名军工企业便会成为苏联红军的囊中之物。
到时候,苏军不但能从这些企业手上得到德国最为先进的军工技术,还能从工厂那里得到现成的德军最新装备。之后,苏军便可以从德国南部地区北上,进占德国中西部广泛地区,包抄到柏林后方,与奥得河一带的苏军夹击柏林的德军主力,消灭纳粹德国。
斯大林和朱可夫等人听完曼图洛夫的建议后大为赞赏,最终采纳了他所提出的“先南后北”的战略。但这个计划需要投入大量的兵力,因为苏军不但要投入200万以上的兵力进攻捷克、奥地利和德国南部,还需要在柏林一带部署200万兵力以牵制柏林的德军主力,避免这些德国佬南下对苏军南方主力带来什么麻烦。
这样一来,苏军基本上把西线大部分的兵力和后勤资源都压在了德国附近,导致苏联暂时还没有足够的后勤资源以支持曼图洛夫所构思的进攻土耳其的计划。
当然,以苏军现在的实力来看,要在进攻德国的同时把土耳其打扁也不是不可以的,苏军兵力这么多,随便抽个几十万过来也足够了。至于这几十万人的后勤,本身也不会对苏联造成太大的负担,苏联不打土耳其的最主要原因,其实是因为政治局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