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是穿线,所有的人造肌肉都是由电流控制,因此整机的线路很多也很复杂,尤其以通向双臂的线缆数量最多,一条手臂上就有三十二块肌肉,需要线缆的接入。
幸好机器人的蓝图早就已经做好了,各个穿线的孔位,接头,都已经做得明明白白,杨青只需要拿着市面上能买到的最柔软的线缆,往骨架中间的空洞里面穿就可以了。
也幸亏人造肌肉根本用不到太大的电流,一般只有几毫安,使用强力模式的时候,也不会超过二十毫安,对于线缆的要求很低,线缆里面的芯线很细,所以哪怕集中了三十二条线缆,线缆也不粗,可以轻松穿过预留的孔洞。
穿完线,才是安装人造肌肉。
人造肌肉安装同样很简单,在骨骼预留的孔位上传过去,打个结,拉紧,并且在接触的位置抹上一点强力胶,就算完成了。
再然后是在腹腔里面,安装固定电池包,接上线缆,并且同样,把充电的位置放在肚脐眼上。
把一台笔记本电脑,除了显示器以外的全部,都安装在胸腔内,主要还是暂时是找不到合适的芯片。
手机芯片效率要比笔记本的芯片差得太多,台式机芯片功耗惊人,散热要求更高,在来回运动的情况下,又不能保证水冷散热不会漏液,风冷散热的噪音又太大,所以他们只能使用一台高配的游戏本,里面使用的是热管散热,来充当机器人的大脑。
不过在时刻联网的情况下,它们的行动都是由小嫒控制,对于处理器的处理能力,其实并没有太高的要求。
但是机器人大脑的计算能力越强,小嫒控制起来,就越轻松,也可以借助本地的计算能力,来应付一些突发事件,总之大脑越好,机器人表现得就越像人。
给机器人的脑袋上,装上两颗仿人眼的摄像头,让它们在眼窝里面的球形轴承里面活动。
其实在机器人的头顶,还有后颈部位,都有摄像头的接口,到时候它们带安全帽的时候,就可以把摄像头安装在安全帽上面,从而实现机器人无死角的视野范围。
到这时候,机器人就已经能够行动了,只不过浑身的黑色碳纤维骨架,挂着浅黄色的人造肌肉,走起路来,就像感染了丧尸病毒的终结者。
因此还要对机器人进行填充,把不饱满的部位,都用硅胶填充,然后整体塑形,再包上一层带有微型传感器的皮肤,才算完工。
上面的步骤,比如组装骨架,穿线,安装肌肉还有电池包,大脑等等,一共才花了杨青一天半的时间,但是后面的填充,还有皮肤的包覆,竟然花了他三天多的时间,所以装修要比盖一个房子还要麻烦,果然是诚不我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