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2章(2 / 2)

法律之下,曾家辉倒不想另生事端,无奈之余,只能采取这个变通之法,让自己代替了原证人邹小达,而把要表达的观点,只能通过代理的大律师以求证自己的方式,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一些观点表达。

严格意义上讲是一回事,只不过方式不同而已。

因为这样变换方式,开庭前就开始了交换证据,曾家辉发现港媒收集了希望工程的大量资料,包括这六年来的所有情况。他们向法庭提供的证据总量达到五百多页,竟然还是中英两种语言文本,他惊叹对方律师工作之巨细,也疑惑这么多证据如何能派上用场。直到对方律师质询港媒一方的证人结束后,曾家辉才明白,证据卷宗里的每一页对他都有用。看来,这场官司不仅要向港媒讨回清白,还要让十多年的希望工程在香港法庭接受考验了。

质询进行七个多小时,对方的大律师就希望工程的香港捐款、青基会对香港捐款的监督管理、各项财务数字的真实性、海外媒体对希望工程的批评以及港媒的报道是否对希望工程造成损失等等问题,一一质询。他一会儿引用原诉方提供的材料,一会儿又引用被诉方的证据,将一个个埋藏在字里行间的毫无关联的数字串连在一起,证明他的法律主张。

这个过程之中,法庭派出两名工作人员,一位帮助证人翻阅一本本又大又厚的证据资料,另一位忙不迭地中译英,英译中。对方的大律师试图运用各种证据说明,希望工程确实存在问题,在香港的捐款下降与港媒的报道并没有直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