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三章 三国的长征 二(1 / 2)

三国之仲谋天下 拾一 4366 字 1个月前

幽州。

涿郡,良乡城。

这一座不算伟岸的城池,算是燕国的郡治广阳郡的最后一道屏障,越过良乡,就是广阳郡郡城广阳。

广阳城虽然是广阳郡城,但是地势一马平川,左右两侧皆然可是直通后面燕国的朝都蓟城,面对超越十万兵马以上的冲击,根本挡不住。

良乡城是如今燕国最后的一道关隘,位于后世的房山地区,地形复杂多变,处于华北平原与太行山交界地带,背靠太行山脉的余脉大房山和大安上,西部和北部是山地、丘陵。

晋军只要越过了良乡城,后面就是一马平川,可以同时进攻的广阳城和蓟城,一举拿下幽州。

所以燕国把这里当成的最后的希望。

公孙瓒把的南面的战役交给的田楷,而田楷集中了整整燕国十万精兵,镇守在这里。

他利用西北侧的大房山山峰和东南侧的大安山山坡,连同中间的一座如同的钉子户的良乡城,拉来防线,组成一个坚固如磐石三角阵型。

大房山,大安山,良乡城,三角交错,攻守互换,死守不出。

同时,晋国大王袁绍自然也明白到的拿下良乡城的重要性,兵出的冀州之后,三路大军,进展迅速,不出一月光景,已经拿下的代郡和涿郡。

于是乎,他直接一口气集合了如今晋国北上的十几万精兵,越过代郡和涿郡,兵临城下。

袁绍萦绕着的三角阵型,直接拉来了一个一字的攻击的锐利阵型,左右而夹击,三方同时猛攻。死死的把良乡城给定住。

十来天的时间,双方你你来我往,一场场惨烈的大战在良乡城,大安山,大房山的不断的交锋,战场僵持在方圆百里的范围之内。

袁绍兵精将广。来势汹汹,士气旺盛,兵锋锐利,而且麾下的一个个谋士连连出策,三度要攻破良乡,一直占据上风,死死的压着的田楷麾下的燕军来打,但是整个三角地形形成的燕军营盘他始终无法攻破。

这是燕国最后一道防线,也是最坚固的方向。只要他击溃了田楷的十万精兵,就算公孙瓒率兵返回,也无济于事。

但是燕国大将田楷单经皆然是随着的公孙瓒南征北战的无双战将,如今加上的一个燕国的第一谋士关靖,麾下的将近十万精锐的燕军,实力不弱,根本不是他们一口气能吞下的。

连续数日的强攻,无论是晋军很是燕军。双方都付出的不少的伤亡,于是乎双双挂起的免战牌。各自躲起来舔舔自己的伤口。

强攻和坚守,都耗费了他们太多的精力,太多的体力,太多的士气,他们必须休养生息一段时间,再拉开新的战幕。

其实袁绍心中也没有想过一口气就能直接打到蓟城。他为了这一战,准备的不少,只要在今年的大雪来临之前,这中间半年时间,能攻下蓟城。幽州自然而然的落在的他的手中。

历史上,界桥大战之中,袁绍击败了公孙瓒,但是他出兵完全剿灭公孙瓒,夺取幽州,最少也用来了好几年的时间。

如今的公孙瓒,称王立国,巩固幽州民心,建立幽州港口,和江东吴国互通有无,经济发展迅速,粮草囤积了不少,麾下的兵马充足,实力比历史上的他强大了数倍。

自然而然,这一战也变的更加的困难。

当然,袁绍也有足够的自信,最后能夺取燕国,公孙瓒的实力比不上他,无论是兵马,大将,粮草,士气都比他相差太远了。

不过这个时候,从国内传来的一则消息震惊了他。

……

良乡城,十里开外,一片丘陵的地带。

晋军,营帐皆然一字拉开,随着丘陵的地形,起伏不定,天际之上一面面战旗迎风而飘扬,呈现出的是数十里连营,气势磅礴而凌厉。

中军大帐。

如今已经进入四月份的中旬,天气十分的凉爽,一阵微风吹过,仿佛让人有一种昏昏欲睡,想要享受的心情,但是此时此刻,袁绍却感觉到一股的灼热的火气在心中的燃烧,整个人火辣辣的。

“元皓,汝来看看沮授传来的消息,好一个的吴国,他们的居然敢跟孤来玩釜底抽薪之策!”

大帐之中,袁绍端坐首位,一身铠甲,背脊挺直,身躯散发出浓浓的杀气,冷冽的声音充斥着的大营。

黑山黄巾,一直是他的肉中刺,眼中钉。

虽然这些人在他的眼中是不过是一群见不得光的流贼,但是他袁绍的不得不否认,黑山黄巾坐拥的人口数量已经占据的晋国的十分之一左右。

他心中一直想要把这一股庞大的人口完全的纳入晋国的怀中,但是的黑山大帅张燕的存在,让他数次铩羽而归,始终得不到这一股人口。

至于招降张燕,他想都没有想过。

他袁绍是何等人也,堂堂第一世家袁家的子弟,如今的晋国大王,岂可招降一个声名狼藉的黄巾贼,这有辱晋国的名声,也有辱世家袁氏的声望。

本来是他是想等到的自己的夺取的幽州,无后顾之忧之后,再出兵,就算付出在再大的代价,也要消灭这一群逆贼,掠夺其中的人口。

可是他这么没有想到,远在江东的吴国居然有这么的胆量和胃口,联合张燕,想要在他的眼皮底下,一口气吞了这上百万的黑山黄巾。

这不是裸的打他脸吗?

接到的沮授派人送来的消息之后,袁绍心中自然有一股愤怒的火焰,几乎让他失去理智,正是想要立刻掉转自己的兵锋,返回河间,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但是作为一国之主,他还要面对的幽州的燕国,所以他必须的冷静下来。恢复的理智,一大早就集合的众将议事,想想的该如何做。

“大王,吴国的确有些胆大包天了!”